学生可以将手机带入校园吗?
由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手机曾几何时一下子风迷了校园。大学生拥有手机已是个不争的事实。据报道,中小学生拥有手机的趋势正逐渐蔓延。学生拥有手机的现象正不断地向低级段、低龄化发展。学校不是“真空地带”必然要涉及此类问题,尤其像我们学校,是全寄宿制学校,孩子们全托在学校,似乎为拥有手机找到了一个正确的理由。新鲜事物、新生事物存在不是偶然现象,靠“堵、压”的方法显然是不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的。为此,我们邀请了一部分学生、老师及家长对此现象展开了讨论、座谈。
调查对象:125名六年级学生
调查内容:手机可以带入校园吗?
调查方式:随机抽样
结果:支持人数:49人,占:39.2%
反对人数:68人,占54.4%
中间人数:8人,占6.4%
结论:54.4%的学生认为带手机入校是不合理消费,并认为弊大于利。但其他同学认为,手机 加强了与家人、同学、朋友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辩论在线:
正方:手机可以带入校园
华小东:作为学生平时要上课,活动范围相对较狭窄,与外界沟通和交流时,手机立下汗马功劳。每逢国内外大事发生,他都会及时收到手机短信,感觉到自己的视野一下子变广阔了。
大 强:说老实话,我一直带有手机,只有几个铁哥们知道此事。
小蜻蜓:手机是我心爱之物,不可能不把它带进课堂,但我很注意上课时把手机调至振动状态。
白 雪:我经常收到短信息,如果是经济短信会及时收看,如果是朋友们发来的聊天信息我会在下课后再回机。
赵强男:其实,如果运用得好,有手机可以丝毫不影响学习,让手机为自己所用,把它作为通讯工具就行。
王芳的家长:买手机的目的是为了关键时刻能找到孩子,可以督促孩子搞好学习。手机实际上是一根“绳”,能“拴”住孩子,让做父母放心。
反方:手机进校园让人反感
周林玉:我认为学生带手机进课堂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在大家全神贯注听课时,刺耳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打断大家的思路,破坏了课堂上的氛围。
葛越:有的同学拿着手机是摆阔,到教室中人未落座,先把手机摆在最显眼处,然后开始炫耀着手机彩屏发短信,这种情景令人反感。
王霞:熄灯后有机一族就躲在被窝里狂发短信聊天,聊通宵也常有,第二天学习没精神。
曹月:有了手机容易引发其它的一些事情,比如窃案、攀比等问题。
赵群:有家长反映,孩子嚷着要买手机,理由是同学们都有。
刘晴:手机为考试作弊提供有利条件。
嘉宾论坛:
学生阵营:刘韵馨
手机是个普及的通讯工具,基本上每个成年人都有一个小巧玲珑的手机。为何学生不能拥有呢?再说,校园内,大学生们能够拥有,教师们也能够拥有,为何我们不能拥有。21世纪在迅猛发展,作为未来的一代,必须要接受这些科技知识,我们不能拒绝科技以校园之外。孩子们有了手机,也可以培养我们的爱心,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和家长交流,和教师交流,一些不便当面说的话,只需发一个短信,就解决问题啦!!孩子同样也需要交往,孩子也是人,学生拥有手机,不必大惊小怪啊!
教师阵营:蒋海莲
学生用手机,坏处多多。一是手机的功能很多,分散学生的精力。众所周知,手机的多种功能,如上网、游戏、发短信……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而受年龄的限制,学生因自控力差,往往被手机的多种功能所迷惑,从而分散他们的精力,势必会影响学习。二是,手机高价位,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是个“奢侈”的消费。成年人使用,是工作、学习、人际沟通的需要。而对于没有收入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多的是一种炫耀。长此以往,在学生中,势必会滋生出攀比心理。学生的精力是宝贵的,我们不希望他们因追求物质而影响学习。
家长阵营:刘佳梅
孩子也用起了手机,作为家长,我不禁忧心忡忡。首先,手机作为一种高档的消费品。对于孩子来说,有诸多不宜。孩子尚处于年幼阶段,无独立自理能力,一切费用由父母承担,孩子和父母要钱当然理所应当。但是,对于像手机这样的可有可无的消耗品,家长们是心有余悸的,手机费加话费,那必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再说,孩子有了这个玩艺儿,会形成攀比心理,有了孩子要手机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同学有了,这样下去,对孩子的成长显然不利!
知 识
对学生手机的三种“角色”的认识
王东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手机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方便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现代人已经不能再去适应没有手机的生活方式了。如今,手机也悄悄走进了中小学校园,尤其是一些民办贵族学校。此举的利弊,下面笔者略谈一二:
作为通讯工具。从这一点看,我们无可厚非学生随身携带一部价值不算贵的手机,在需要的时候和家人、朋友联系。这样可能更有利与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与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相融合,增强对快节奏生活的感性认识。
作为“玩具”。我们不可忽视中小学生的心理、行为还未定型,他们很容易把手机当成一种潜在的玩具——因为手机的许多附带功能,如上网。也不乏少数品德有问题的学生利用手机发低级趣味的“短信”,一旦迷恋,很难自拔,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消费品。手机使用人数的增加,会造成校园内的盲目攀比现象,群起效尤的局面是很难控制的。这样会给许多家庭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如果我们再算算手机的话费金额,对缺乏消费理性的学生来说,数字不斐。
综合来看,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还是清净些好。校园是读书的场所,在中小学生的年龄段,最好不要让孩子正常使用手机。
结 论:
学生校园带手机: “疏导”强于“堵截”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大学生在校园内带手机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拥有手机的现象正不断地向低级段、低龄化发展。中小学生拥有手机的趋势正逐渐蔓延。学校不是“真空地带”,对学生带手机,我觉得应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大可不必大惊小怪。手机作为现代人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发挥着重要的信息沟通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以其便捷、即时性的特点,方便于学生及时与家长、老师或同学、朋友取得及时的联系,极大地提高学习、生活的效率,有利于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提升社会交往水平。另一方面,学生虽然作为社会一个特殊群体,但在享受现代科技成果方面,与大人同样拥有平等的权利。当然,我们不必回避学生带手机存在的一些弊病。比如,课堂上突然手机铃声响起,影响上课;随便发短信,搞恶作剧;利用手机乱拍别人的照片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一些老师和家长所担心的。这些顾虑并不是多余的。归根到底,在于学生心智还不够健全,自我控制力相对较弱。但是,作为校方并不能因为少数学生使用手机不当,而在校园一味地进行“死堵强压”。这里,需要讲究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在尊重学生权利,考虑学生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作因势利导,广泛地征求学生的意见,形成共同遵守的集体规则,这才是明智之举。学校可以建议学生最好不要带手机,向学生讲清楚带手机的弊端之处。可以通过开展相应的主题班队活动、讨论或辩论活动引发大家讨论,制定共同的规则,然后共同遵守规则。如果学生觉得带手机很有必要,就要引导学生在使用手机时,自身要增强自制力,善于趋利避害,提高文明素质。老师和家长要共同教育和监督学生是做到使用手机科学得当。比如,学生要能作出相应的承诺,做到不玩游戏,少发无聊短信。上课时,要将手机处于静音或关闭状态。欣赏和鼓励不带手机的同学,教育他们学会不盲目攀比。学校还要增设一些公共电话亭,以方便学生及时打电话的需要。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就要将教育的工作做细做实,做到学生心灵深处,关注学生个体的需求的基础上,科学“疏导”,这才是解决学生校园带手机问题的全部真谛。